守望3·15:“注销网贷账号”骗局横生,谁的数据泄露了?

风口极其难寻,又无处不在。

而嗅到风口的人中,骗子往往是最早的一批,也最容易取得局外人的信任,博弈就此展开。“胜利者”带着伪装离开,然后再去骗下一个中招的人。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复工复产在加速推进。骗子也开始 “重出江湖”,骗术也不断升级,诱导购物、假冒捐款诈骗,以及套取个人信息等情形再次浮现。

与此同时,“注销校园贷账号”也成为了骗子们高频使用的手法。据了解,这种骗局冒充“银行以及相关网贷平台客服”来电,以“注销校园贷账号”为套路,针对在校及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诈骗。

假“客服”骗真钱

在这种新型骗局中,不法分子不仅知道受害人的真实姓名,还能说出他们的身份证号、紧急联系人、学校名称、地址,甚至消费记录等个人信息,因此许多受害者被骗后仍浑然不觉。

3月2日,笔者接到一位来自江苏徐州的手机号码呼叫,自称为京东金融客服,在确认了笔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后,便询问是否在2014年前后以学生的身份注册过京东金融账户。

随后,该人员表示,笔者曾经在京东金融的网贷平台(注:京东金融自身并未直接经营网贷业务)中注册过账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清退校园贷业务存量,笔者须配合注销大学期间注册的网贷平台账号,询问是否授权注销。

笔者作为多年的从业人员,对于类似的电话颇有经验,在确认了该电话来自手机拨打后,便向其咨询,是否可以发送短信以说明具体情况,方便(笔者)核查信息。

其次,如何自证京东金融客服的身份?按道理,电话回访为官方客服电话,且归属地应属于京东客服中心归属地江苏宿迁。故而,这通电话另外一段的“工作人员”身份极为可疑。

在受到质疑后,该“工作人员”称为网络电话,无法发送短信,便迅速地挂断了电话。就此来看,笔者的个人信息显然已经泄露,包括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姓名等信息均已被掌握。

随后,笔者向京东金融负责人求证,相关业务部门是否有做过清理所谓校园贷账户的规划?该负责人称,不存在这类情况,且客服电话肯定不是私人电话,一般都是9开头的号码。

而这并非偶然。笔者所在大学的一位校友,同样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对方声称要其注销京东金融的所谓网贷账号。不过,笔者的校友称,幸好没有耐心听对方瞎扯,不然现在可能面临的就是被骗。

在知乎上,有个话题是“一个私人电话打过来告诉我注销京东金融的账号,你有遇到类似情况吗?”,共有87条回答,9.1万浏览量。东二区发现,多数人遇到的情节基本一致。

所谓的“客服人员”伪装工牌、授权证书等全套信息,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并利用害怕的心理,使得受害人不自觉配合完成在第三方平台借款、转账等一系列过程,进而背上债务。

“中招者”90后居多

除了京东金融,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分期乐、360借条、小米金融等知名平台也都出现过被冒充的情况。“开口就知道名字、电话号码,以及是哪个学校毕业的等。”

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3月份,潍坊学院学生小高接到自称是小米金融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地说出了他在2017年注册过“校园贷”,并称为响应国家号召帮大学生注销账户,可以帮助他注销在校贷款记录等。最终,被骗走2.3万元。

根据警方介绍,“注销校园贷账号”骗局属于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诈骗目标人群为90后,基本套路是:冒充网贷平台客服,能说出当事人详细个人信息,使用社交工具指引操作转账;诈骗关键词为注销贷款账号、影响个人征信、清空贷款额度等。

诈骗的说辞不外乎两种,一是在校期间曾注册网贷平台或有贷款记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就会影响个人征信;

二是在校期间没有注册过网贷平台:称对方身份信息被他人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有贷款记录,甚至未还清,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据了解,“注销校园贷账号”骗局的诈骗最终目的为诱骗贷款,即引导当事人从其他各大网贷平台借贷转账到指定的银行账号。除了冒充客服的手法,还有高仿山寨网贷平台、伪造借款凭证、冒充金融机构人员等。

据360金融反诈实验室发布的《注销网贷账户电信诈骗分析报告》(下称《报告》),2019年以来,该类骗局呈增长趋势,暑假是高发季,调研人群中30.4%的受害者被诈骗多个账户额度,70%以上为已毕业大学生。

《报告》显示,注销网贷账户电信诈骗受害者不止被骗取一个账户额度。骗子通过黑产信息了解到受害者注册多个网贷账户的情况,会诱骗其转出其它网贷账户的额度,约有30.4%的受害者上当,最高受骗金额达12万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以来,该类诈骗再次活跃起来。根据360金融反诈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影响征信为由恐吓大学生注销网贷账户并诈骗钱财的电诈在疫情期间呈高发趋势,2月该骗局增长率达29%。

信息泄露为主因

穿透问题的背后,类似的注销网贷账户电信诈骗,大多数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此前,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也显示,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网络消费等诈骗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超过90%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致,已成为犯罪主要源头。

除个人信息泄漏外,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欺诈APP软件、恶意二维码等进行诈骗的案件也频发,移动互联网领域支付犯罪大幅增加。如何避免或减少类似情况发生?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必不可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要充分尊重并自觉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教育权、信息安全权等八项基本权利。

早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曾表示,打击电信诈骗案件的关键还是要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建立大数据产品在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加大对侵害个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包括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公安机关等部门也陆续下发了文件,规范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以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等。

在执行层面,多家大数据公司被调查,甚至被查封。2019年9月6日,快钱支付被调查,摩羯科技遭警方上门;9月11日,公信宝公司门口被贴了封条;9月12日上午,天翼征信被调查……

同年10月24日,央行还给银行下发紧急调研,要求银行填报是否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开展合作,排查的内容主要涉及数据采集、信用欺诈、信用评分、风控建模等。央行要求上报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名字、股东背景、是否涉及爬虫。

同样的,企业征信机构也被要求梳理与相关公司是否有业务或股权投资关联,被点名的机构包括摩蝎科技、新颜科技、集奥聚合、白骑士、公信宝、天机数据、立木征信、聚信立等。

2019年11月,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更是通报了100款手机APP被查处整改。通报显示,责令限期整改的有27款,处以警告处罚63款,处以罚款处罚的10款。另有2款被立为刑事案件,正在侦查中。

在被点名的平台中,不乏光大银行、天津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更美、微店、考拉海购、房天下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事后,不少机构回应已进行整改,将持续与监管要求保持一致。

此外,据统计,2019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已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APP共683款。但,想要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