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今日网信办公布近期反诈情况,并集中打击一批“李鬼”式投资诈骗平台。
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给一些网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提醒,广大群众需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切勿进行转账操作。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坑害广大网民。
诈骗是核心
“假冒金融类App”骗局是近些年高发的电信诈骗手段,诈骗团伙通常利用受害者急用钱、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借贷为名通过短信、微信推荐不明链接让受害人进行下载,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骗局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通过砍头息、短期高利率等方式实行套路贷。另一种则通过假借放贷失败、征信问题诈骗保证金等各种名目的。
近期,仙居县人民法院打击了一伙推广“套路贷”软件的诈骗团伙就属于上面第一类。信息显示,李某、刘某、湛某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立了工作室,并购买网站,联系上线接收带有“套路贷”性质的贷款APP链接,再由下线进行推广。
李某等人通过推广贷款APP让人贷款成功后就能获取一笔佣金,甚至提供链接由他人推广成功后,也能赚取佣金差价。这些贷款APP通常收取高额砍头息,一些APP贷款人借款1500元实际到手仅1100元,借款期限自当天起算仅3天。
这种类型的套路贷通常会有一条龙的催收组织,保证放出去的资金的回收。借款人深陷“套路”逾期后,平台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渠道对被害人及其亲友进行辱骂、恐吓、骚扰,逼迫被害人偿还所谓的“债务”。
随着扫黑除恶的推进,利用砍头息、高利率来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体数量减少,越来越多的黑产机构开始在申请借贷的过程中来做文章。
北京市大兴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曾接到了京东金融的举报,不少消费者向京东金融客服反映有诈骗短信诱导他们下载山寨软件“京东白条APP”进行贷款,导致被骗万余元。
消费者在下载诈骗团伙链接并注册的APP后,均在下款过程中出了问题,诈骗团伙谎称身份证号填错、银行卡号出错以及征信问题等,导致资金冻结,要求借款者缴纳一定比例的解冻费。
实际上诈骗人员在后台故意将借款人的身份证号更改,并用影响征信、仍需还款等理由恐吓借款人。当借款人缴纳了解冻费用,也无法真正提现授信额度,最终面临被拉黑的结果。
同时,借款人的个人敏感信息可能被贩卖或直接盗取银行卡信息实施资金盗窃,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隐患。
仿制金融APP泛滥
据「消费金融频道」不完全统计,马上消费金融的安逸花、苏宁金融、招联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的小橙花、微粒贷、京东金条和白条以及花呗借呗等都被不法分子进行过山寨复刻。
消息显示,微粒贷仅2020年一季度,累计打击下架超过60个虚假APP和130个虚假网站。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截至2021年2月底,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
随着套路贷犯罪分子发展猖獗的态势,公安部、银保监等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加大监管。
今年1月,公安部披露了扫黑除恶斗争的“成绩单”,截至2021年11月30日,各地共打掉涉黑组织160余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000余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5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4万余名。其中,累计打掉“套路贷”犯罪团伙360余个。
今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4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解债上岸”“代理退保”“白条代偿”“银行直存”等,均是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困、急于挽回损失等心理特点,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性借贷观念,通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于此种套路贷的电信诈骗,当软件或者网址被封禁后,换壳继续行骗的成本十分低廉,这也是套路贷屡查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加强监管外,消费者自身也应该加强金融意识,减少被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