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助贷狂砍贷款利率

去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开展了一波降费动作,目前超80%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把定价缩至24%以内,头部助贷平台新增贷款中利率低于24%的贷款占比大幅提升。

息费定价,成为今年消费金融市场的关键词之一。在监管政策约束、市场主体自律、消费者权益诉求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消费贷利率上限相比前几年降幅明显,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仍在扩大利率低于24%的资产占比。

自从监管要求强化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全面纳入监管,消费金融自营和助贷资产在监管系统内变得越来越透明,定价、资产分布等具体信息也受到严格监控,任何踩红线、打擦边球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如今消费贷利率上限下调,市场主体也只能顺势而为,主动调整商业模式。

24%是当前消费金融市场的标志性利率界限,远低于此前的36%上限,利率空间压缩也意味着盈利空间受影响,这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助贷平台而言会产生一定冲击,尤其是那些获客成本高、运营粗放的平台。况且,当前消费金融获客成本高,单个新增用户成本高者能达400至500元,占借款金额的比例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一些头部助贷平台商业模式的收支平衡点集中在定价15%到20%之间,一些资源禀赋较差的平台收支平衡点会更高。由此可见,大部分消费金融供给主体对利率仍是十分敏感,毕竟关系到营业利润率和商业模式的存亡。

更低的利率对应更优质的客群,利率下调、客群上移,也会为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机构沉淀更多优质用户。优质用户的信用风险低于次级用户,能降低消费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缓冲利率下调对盈利的影响。

消费金融利率几经调整后,市场逐渐向低风险、轻资本的商业趋势演变。

继续收紧利率范围

助贷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快收紧利率上线,扩大24%利率以内的资产。据乐信2021年三季度财报,乐信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持续下调平台借款利率,在9月份促成借款中,年化利率低于24%的部分已占比50%左右。乐信CEO肖文杰表示,这一比例还在快速提升,但公司毛利率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信也科技提出客群上移后,对客群进行分层管理,通过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框架,降低融资成本。数据显示,在9月份的促成贷款中,信也科技年利率为24%或以下的贷款比例达77%。
平安普惠去年推出信用贷产品降费动作,利息费率全面下调,最多可降30%。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近期表示,得益于科技水平与管理效率提升,三季度以来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的综合借款成本持续下降。
与助贷平台相比,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调整和客群结构变化更明显。如今,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对客利率上限控制在24%以内,头部机构开始上移客群,向学历和收入更优的用户群体渗透。例如,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布局了专门对优质用户开放的消费贷产品,产品种类包含循环贷和一次性额度,利率较低。
杭银消费金融旗下有大额现金贷产品尊享贷,最高额度20万,最低年化利率11.8%,主要面向的客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央企、大型国企等优质用户。纯线上产品轻享贷主要客群也为年轻白领,最低年化利率9.72%。
中邮消费金融旗下的优客贷属于一次性额度产品,最长可分36期,目标客群为优质企业客户或中邮消金备案白名单客户。利息方面,优客贷的利息更低,额度更高,具体额度范围1000元-200000元,年化利率定价范围为14.04%-18%。
与中邮消费金融相似,中银消费金融旗下的新易贷-薪享贷也是一款非循环额度产品,客群要求信用良好,有稳定受薪和正常缴纳公积金、社保和个税的用户,年化利率11.5%起。
主打大额家庭消费贷产品的兴业消费金融也上线了一款名企白领贷产品,客户资质要求知名企业员工,包括事业单位、公务员、学校、医院、央企、世界500强等优质企业。这款名企白领贷年利率仅为6%-18%。
经过客群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提升,利率下调并非一定引发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利润下降。例如,乐信在三季度得益于结构调整与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升,营收达到30亿元人民币,息税前利润为7.5亿人民币(Non—GAAP),同比增长50%。

减费让利趋势越来越明显,助贷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都在加速适应。此前,银保监会相关领导也提到,部分互联网平台导客引流费或信息服务费高达6%—7%,实际银行的贷款利率为4%-5%,同时要加大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收费方面的监管力度,以实现减费让利。

对盈利仍有挑战

消费贷下调利率从持牌机构开始。前不久,市场消息称全国多地监管部门要求属地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有消费金融公司表示较早就出台了相关窗口指导精神,产品定价也随之发生调整。

从消费金融市场现状来看,去年以来,尤其是民间借贷利率新规出台后,持牌与持牌机构纷纷下调利率,而后传导至助贷平台。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整体利率水平维持在24%以内,部分面向优质客群的产品利率甚至低于10%。

定价上限被压缩,行业内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模式行不通,这将迫使消费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精细化运营,以降低成本,同时选择向对利率更敏感的优质客群渗透。同时,助贷市场规则面临重塑,网络平台、流量平台的话语权正在降低,服务费用也可能面临调整。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主要的盈利模式仍为利息收入。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定价结构里,一般会包含资金成本、系统技术成本、坏账成本、获客成本、数据风控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利率下调后,压缩运营成本、坏账成本可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调整方向,尤其是助贷业务向自营业务转变。
助贷方面,高成本模式的增信助贷承压,轻资产助贷将成主流。增信助贷就是助贷机构以保证金的形式,或者引入融资担保等增信方为助贷资产提供增信,保证金比列一般放贷额的5%-10%,资产不良时由助贷或增信机构代偿。
非增信助贷也可以称为纯科技助贷模式或分润模式,助贷机构主要负责获客和风险初筛,对风险不兜底。相比增信助贷,轻资本模式的助贷分润比例更低一些。
在两种助贷模式中,助贷平台的收费都不低,费用涉及获客引流、风控初筛、贷后管理等,其中获客引流费用占主要部分。相比之下,非增信助贷模式下助贷平台收费较低,更能应对定价空间压缩带来的不利影响。
助贷综合息费一旦限制在24%以内,助贷收费上限的可调整空间就更窄,因为仅资金成本、获客成本就非常高。消费金融市场中,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价格一般在10%左右,银行的资金价格在8%左右,客群风险不同资金成本不同。因此,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拥有优质资产,轻资本模式具备一定规模的助贷平台占优。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