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银保监会通知”实施诈骗、强制下款收砍头息,网贷乱象再起

2020年圣诞节对陈阳(化名)来说,是一段灰色记忆的开始。

在一个叫“安心花APP”上,她申请了一笔3万元的贷款。但是她没有想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不仅未拿到贷款,反倒被套路,向对方多次转款合计金额达到7.7万元。在这个过程中,借款平台几次出示了“银保监会”以陈阳为通知对象、专门的“监管通知”。同时,对方还在沟通中强调,已经把她的情况反馈到“监管部门”。

贷个3万元的款而已,却被“银保监会”反复“关照”,这是真的吗?

无独有偶,同样在去年底时,侯兵(化名)非常偶然地通过短信链接下载了一款名叫“树袋熊”的APP,他在上面填写了个人信息。但“噩梦”却由此开始,这个APP连续未经他本人同意、“强制下款”。除了一半的“砍头息”外,侯兵的还款周期仅是5天。

网贷乱象卷土重来?记者发现,近段时期以来,通过网贷APP借款,出现与陈阳、侯兵类似或一模一样经历的借款人,不在少数。而且在此类网贷APP平台均会用一些“套路”、手法,让借款人在报警前认为“出现的意外”系“个人操作失误”所致,而伪造监管部门文件,套路借款人收取费用是其中的路数之一。

不法平台伪造“银保监会”文件,对金融消费者实施诈骗

3月14日,陈阳在跟记者沟通时,讲述了她主动报警后的近况。

回想这次不同寻常的借款经历,让陈阳最先感到“不一样”的是,最开始3万元借款在提现时没有成功到账。联系客服后,对方“提示银行卡号错误”。“我查了一下,当时在它系统里面显示的银行卡号,确实有一个数字是错的。”陈阳回忆道。

“因为我填写个人信息时是在路上,我也不记得自己填的是错的还是没错。所以他们告诉我时,我并没有怀疑这个事情。”陈阳表示当时并没有任何疑心,“可能就是我输入错了”。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陈阳自己也没有想到。

通过客服沟通,陈阳被告知需要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的照片与信息,“他们告诉我,只要提交这些,申请就能成功”。提交完之后,陈阳被告知银行卡号码“已经修改成功”,但是对方同时向陈阳提示,该笔资金被冻结,需要认证解冻,“因为我银行卡前后有不一致的情况,有‘诈骗’的嫌疑。他们让我通过我的银行卡转一个资金过去,去激活一下。”2020年12月25日晚6点左右,客服通知陈阳“处理结果已经出来,监管部门给您下发的文件,我给您发过去。您先看一下”。

陈阳向对方询问为何有认证金,客服回复她“要求您贷款本人配合做一下流水对接”,“要把您贷款加50%的这个认证金15000元整存入您自己正确的银行卡上(记者说这个地方应该是客服的口误,但原话如此),跟监管部门这边做下流水对接,您对接过去之后,他们这边核实到了,您确实可以正常使用这张银行卡,并没有用别人的信息来申请的骗贷,监管部门就会帮您修改您错误的银行卡,给您解冻这笔款项”。同时,客服向陈阳保证这笔认证金也是要返回给她的。

当陈阳表示不想向其缴纳认证金时,客服又告诉她,如果您无法配合解冻银行账户,该公司也无法拿到钱,陈阳仍需要按时还款。这位客服警告陈阳“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是您自己个人的操作失误才导致被冻结的”。于是在2020年12月25日当晚,陈阳还是筹款给安心花提供的账号里进行了转账。

第二天,客服主动联系陈阳,说可以进行后续的操作了。但据陈阳回忆,她进入APP看到额度已经恢复正常,然后询问客服是否可以提现的时候,对方一直没有回复陈阳,“等我再去看额度的时候,就变成了零”。这时,客服告诉她“这是有时间限制的”。因出现提款“意外”,陈阳被贷款平台客服发了一份“银保监会通知”,对方告诉她,根据“监管”要求需要陈阳再次转款进行认证。

而事实上,陈阳提到的、她被客服发的“银保监会通知”,在前一天转账时,对方也向陈阳出示了,只是略有差别。一个是《关于<贷款人XX认证及解冻贷款账户>的通知》(2020年12月25日),另一个则是《关于<贷款账户XX认证解冻贷款>不成功的通知》(2020年12月26日)。

1月中旬,陈阳向记者提供了这些“监管通知”。两个“通知”均显示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通知的对象为贷款人陈阳,但并未出现贷款机构的名称。但记者注意到,在这两份通知中出现的“银保监会”自称为“我局”,而非正常情况下的“我会”。

伪造“银保监会通知”实施诈骗、强制下款收砍头息,网贷乱象再起伪造“银保监会通知”实施诈骗、强制下款收砍头息,网贷乱象再起

以贷款人陈阳为通知对象的2020年12月25日这则“银保监会通知”中,“明确告知陈阳”,如她无法缴纳认证金,“我局总部会通知法务部门介入调查,联系您的紧急联系人,必要时将联系您当地公安机关以恶意骗取贷款罪,上门取证调查!”

而在以贷款人陈阳为通知对象的2020年12月26日另一则所谓“银保监会通知”中,陈阳的性别已被“监管方通知”所明示,关于放贷方则仅出现含糊的“放款公司”字样。但要求陈阳必须在一个小时内缴纳二次认证金。

2天后,即2020年12月28日中午时分,“安心花”客服人员更明确告知陈阳,已经把她的情况反馈到了“监管部门”,要求未筹到钱的陈阳“抓紧(时间)”。

在一系列转账操作之后,对方提示陈阳额度已经正常,可以借款。“但是我几次转过去的77000元解冻资金又都很快冻结在他们的账户上,需要我再次转款36123.00元(内含123元手续费),才能解冻打款给我”,至此,陈阳感觉自己受骗了并到派出所报了案。

回忆起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陈阳告诉记者,她一共转款5次,合计金额77000.00元,而对方提供的账号每次收款人并不一样。

在黑猫投诉上,记者输入“安心花”查询,截至3月14日共有359条结果。多数投诉人遇到了类似陈阳的情况,他们称该网贷平台存在“私自更改资料”“说银行卡号错误”“收取认证金”“客服联系异常”等问题。其中,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至少5位投诉人直接提供了与陈阳一样的“银保监管通知”截图,并要求缴纳认证金解冻。

事实上,他们遇到的“监管”及其“通知”所有的言辞,并非真实。

在陈阳等投诉人被“安心花”借款APP诈骗的半年前,即2020年6月23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就此曾专门发布过《关于防范不法分子冒充监管机关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

针对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法分子伪造银保监会文件,谎称账户被冻结向消费者实施诈骗的情况,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了这则风险提示并表示,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更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认证金、保证金等名目的费用。

对于不法分子的“套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进行了专门总结:

首先,不法分子以可获得便捷网络贷款、小额贷款等名义联系消费者,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软件进行注册或提供个人信息。然后,不法分子往往提出因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不符、不实、账户有异等各种理由而导致被银保监会冻结资金。同时,不法分子利用伪造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冻结XX账户的通知”等材料,或银行卡冻结截图等,要求消费者缴纳保证金、认证金等钱款才能解冻账户,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

3月14日,陈阳告诉记者,这笔7.7万元的被“诈骗”款项,目前也还没有退回来,派出所那边尚未有后续说法。

“树袋熊”“强制下款”,近半为“砍头息”,还暴力催收

“已经处理完毕了。虽然钱没有退,但是我的家人终于可以不用担惊受怕了。”3月14日,侯兵(化名)在跟记者沟通时,讲述了他主动报警后的近况。不同于陈阳,他遭遇的是不法网贷APP强制下款,并强行收取近半的砍头息的“55高炮”。

同样是去年12月底,从一则发给他的短信上,侯兵了解到一款名叫“树袋熊”的APP,侯兵随手点击了上面的链接并通过该入口下载了“树袋熊APP”。

因为原本只是想着“方便”,年底用钱上可能会有“不时之需”,于是他填写了个人信息,并获得了借款额度。但“我并没有同意放款,也没有任何提示确认信息显示借款”,侯兵回忆道。他没有想到“树袋熊”平台未经他的同意,直接把款打到了他填写的银行卡账户内。

伪造“银保监会通知”实施诈骗、强制下款收砍头息,网贷乱象再起

据“还款详情”显示,侯兵在1月1日的借款金额为3000元,其中1350元为服务费要被扣除,还款周期为5天,但还款的总金额为3018.04元。“这些都是我自己不能选择的,我也没有看到任何与借款有关的合同。”

侯兵认为,是他自己不小心犯的错误(指下载并在“树袋熊APP”上填写了个人信息),所以“我自己承担”。于是,5天之内侯兵进行了还款。

但是,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还完,“树袋熊”平台又给他打入了2200元。“他们第二轮贷款4000多,但实际到账只有2000多,而且又是直接打到我银行卡上。”侯兵说,跟第一次下款一样,他自己并未同意借款。

侯兵这一次没有打算再还。“树袋熊”平台开始给他发短信、打电话,并通知他如果不还款,侯兵的通讯录会被群发,并且24小时内催收人员会轰炸他所有的亲朋好友。

伪造“银保监会通知”实施诈骗、强制下款收砍头息,网贷乱象再起

侯兵告诉记者,APP上没有“树袋熊”平台的公司地址及全称,催收人员给他打电话的来电号码显示为“缅甸”。与对方电话“协商”中,对方告知他这是系统自动放款,而侯兵下载APP并填写个人信息后,如不需要借款,应单独告知他们。

主要投诉内容为“5日还款”、“强制下款”、“暴力催收”、“砍头息”,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关键词“树袋熊”后,记者看到,经历与侯兵几乎一模一样的投诉有162条的结果(截至3月14日)。其中,一些投诉人最后选择了与侯兵一样的做法,到公安机关报警,保护自己的权益。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在风险提示中,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有资金融通需求,对于非正规网络途径推销的“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的行为或短信,应提高警惕,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向来历不明的账户或个人汇款。同时,消费者一旦遭遇此类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线索。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