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上征信 小心你的信用卡额度

最近,互联网金融整治办以及网贷整治办《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流出。通知指出为了健全征信体系,将加大P2P网贷领域借款人失信惩戒力度,支持在营P2P网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从今往后,你在网贷机构借款钱也要上征信,而且银行也会知道。

通知第一条要求当地互金和网贷两个整治办组织辖内在营的P2P网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

其中,百行征信是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主发起人,芝麻信用以及腾讯信用等8家信用机构作为联合发起人的一家征信机构。主要针对除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外的金融领域开展的个人征信活动。目前,只有拍拍贷、宜人贷、人人贷、小赢网金、洋钱罐等大概不到20家P2P接入该征信系统。对于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失信人员,起源于去年雷潮后的逃费债热潮,主要是为了稳定P2P行业所出台的利好政策。当然无论是从舆论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反馈都是积极和正面的,也是此次通知出台的原因之一。

但总体而言,此次面向失信人员的覆盖范围较小。此次通知要求将“在营”的P2P网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等系统,属于行业全量覆盖。对于接入征信系统后清退或暴雷的P2P机构,笔者以为监管可能会继续按照此前《关于进一步做好网贷行业失信惩戒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持续收集、筛选相关失信信息并转送央行征信、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但在重点借款人信息中会明确借款平台已经出险或者清退,并不会因为平台出险或清退而影响数据的持续报送。

所以,在未来的个人征信报告中,我们会看到借款人在各个P2P的授信额度、额度使用、逾期金额、逾期天数等数据。即借款人在银行和影子银行两部分的负债均纳入计量范围,可以更好的去度量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收入比,以及观察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行为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网贷交易(比如714高炮)以及涉及借款人都会上报征信机构。通知中明确网贷机构需提供借款的利率信息,利率超过最高法要求的,信息主体(借款人)有权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向征信机构或P2P网贷机构提出异议,要求更正。所以,当网贷机构撮合借款的利率超过最高法规定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征信机构会根据网贷交易利率自主判定借款的合法性,对于不符合最高法要求的交易不予接入;第二,信息主体(借款人)如果提出异议并被征信机构确认,可更正信息。该条例参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笔者以为,此举主要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规避借款人被”高炮“、”套路贷“所误伤,因为这些贷款本来就是非法金融活动,是不受保护且需要坚决取缔的。

但该项保护机制还是涉及一些漏洞:第一,最高法支持的利率是24%还是36%并没有明确;第二,老问题,利率计算口径不确定,是内部收益率口径还是名义口径,不同口径下的实际利率差距巨大;第三,交易过程中P2P收取的服务费是不是计入利率计算,如果不计入,那一些高炮和套路贷都能设法上报数据。所以,网络信贷领域需要更加权威的息费计算口径和计费方式,以规避灰色的套利空间。

在第三条加大对网贷领域失信人的惩戒力度种,通知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P2P网贷领域失信人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保险等服务。”笔者以为这是P2P纳入征信系统的最重要意义,即打破影子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信用数据孤岛。此前,P2P游离于传统征信系统外,对于金融业机构而言,借款人申请贷款时虽然能通过征信报告获取其在金融机构体系内的负债和信用行为数据,但是其在P2P的负债数据是缺失的,即无法完全掌握借款人的风险敞口,并进行精准的风险给额和定价。

此次P2P接入征信系统,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对在P2P领域的失信人直接拒贷。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借款人在P2P领域的负债、额度、历史还款等数据为风险评估依据。举例而言,如果银行执行类似信用卡的刚性扣减制度,考虑到借款人在P2P领域有授信额度,借款人在银行业的授信额度将相应减少甚至清零。

保险展业的逻辑与银行业类似,无论是直接与借贷相关的信用保证保险、金融机构损失险,还是财险、寿险、意外险等其他险种。如果借款人在P2P领域有不良信用历史,意味着违约率和预期损失很高,险司可以不为其提供保险服务。

总的来看,P2P纳入征信系统将更加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掌握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和信用行为,防止影子银行的多头借贷风险传导至传统金融机构。而与之相反的是,虽然P2P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但查询权限可能并不会对其开放,这是为了防止从业机构的道德风险。

短期来看,P2P纳入征信系统增加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对从业机构展业尤其是风险管理领域有较为重要的帮助。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打破影子银行与银行业之间的信用屏障,构建全面的个人征信数据系统的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长远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受益。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