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平台对接征信后 有多大意义?

最近陆陆续续有不少读者私下问,网贷平台对接征信后,平台是否会变的更好?

的确有一些网贷平台的借款对接了央行征信或者百行征信的,也有一点点用,但整体看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上征信只能是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放款给个人的必备风控措施之一。像蚂蚁借呗,京东白条,还有那几十家持消费金融牌照向个人发放的消费贷款,这些应该都会上征信。

但有一个现实是,我们国内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办贷款,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去查一次自己央行征信报告,如果原来的网贷平台把钱放给了这类人的话,上不上征信或贷款是否逾期对这类人都没什么影响。年轻人去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买房的人贷款的比例高一些,可是在一些小县城或者普通地级市,甚至镇上买房的人,绝大多数很轻松的就可以全款购房,不需要去办贷款,即使差一点钱,很多找亲朋好友尤其是父母辈的赞助点也就全款买上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使要买房的都不会办贷款,其它的时候,要去找银行办贷款的就更少。

还有一部分是专门跑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面去骗贷的,那类人去买别人的一整套身份资料,即使征信搞花了,那也是别人的资料,对那类人也无效。

所以,网贷平台对接征信,仅仅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作用很小,尤其是对以前无金融牌照的P2P公司来说,作用就更小了,说不好听的,那些借款人还就等着您P2P公司倒闭。

上征信、走电催协商还款的效果等等其实也都不太好,效果好一点的还是走诉讼途径。我们这边圈子内前几年接的一批P2P烂账现金贷资产,前面一两年靠电催、协商等手段,走不下去后,他们搞了个大数据筛选,然后挑出了一批认为有较大还款能力的人,然后把这帮人拿到西藏的法院去走诉讼,当时那帮借款人还以为没事,但后来突然有一天,法院把那帮借款人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等全部冻结后,那帮借款人才开始慌了,因为这些都被冻结后,很影响那帮人的生活,然后那帮人最近才主动打电话过来协商叫还款,协商后很多利息也是免掉了,甚至部分本金也都免掉了,然后还点钱结清债务。为了几千块让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被冻结,还是不太划算的。当然这类手段对已经丧失还款能力的人无效,即使去起诉他,官司即使打赢了,也要不到钱,自己还要倒贴诉讼费,所以从一大堆烂账现金贷借款人里面去筛选出有还款能力的人也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

诉讼的效果肯定比电催或者协商的效果好,但是诉讼的成本太高。即使是批量进件,批量拿去起诉走诉讼,均件成本也很高,仅发一张律师函都是好几百,如果正式诉讼的话,那单件成本就要两三千,诉讼了,借款人把钱拿来还了还好肯定有赚;诉讼了,如果借款人已经丧失还款能力或者已经失踪的,这个诉讼的成本还要自己倒贴。所以催收的也是会选择性的起诉不还钱的借款人。

过去这些年,P2P的发展,完全就是成了消金公司,以及其它的网贷公司的试错石。

P2P走过很多弯路,试错的成本全转嫁到投资人和平台老板头上,最后只能是老板和投资人一起为试错买单,试了发现苗头不对早点撤的还好,那类平台也容易本息全回,撑到越晚还越舍不得走,自己又还没有金融牌照的,最后很容易玩成庞氏骗局,网贷不等同于P2P,即使P2P全部倒了,网贷也不会倒,因为那些以自有资金去发放消费贷款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和消金公司,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去发放贷款,跟P2P有本质的区别,P2P因为是用的投资人的钱去撮合借贷业务,用着别人的钱时,如果行情好,那钱来的是太快了,很多平台和老板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初衷,然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就跟在一只猫的旁边放一堆鱼一样,猫闻道鱼腥味,能不去偷吃腥吗?

最后P2P试错的经验,也全都成了后来互联网类的消金公司或者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嫁衣裳。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