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催收涨势迅猛!大型消金机构一年法催案件达6万起

个人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点:一个是收益的最大化,一个是风险的最小化。无论是传统人工电催、访催、智能催收,还是调解、仲裁、诉讼,最理想的处置结果,是实现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目前,金融机构对个人不良资产的常规处置方式仍然是电话催收。无论是自催还是委外催收,风控都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打黑除恶要常态化,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不断落实的大环境下,催收行业的合法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夺命连环Call”的暴力催收方式已然行不通。监管高压下,逾期个贷的催收业务正逐渐向司法手段过渡。越来越多债权方将借款人批量告上法庭,用司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司法催收涨势迅猛!大型消金机构一年法催案件达6万起

个人信息保护法下,司法催收案件涨势迅猛

一方面是政策的强力监管,一方面是债务人的“反催收”套路。最近几年,催收行业可谓是人心惶惶。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让催收业务如履薄冰。对委外机构来说,由此带来的影响会更加明显。有业内数据称,目前,账龄在M24以上的个贷不良资产包,外包催回率如果达到5%,就已经是行业“翘楚”了。随着政策的收紧,这一数据很可能进一步缩水。

相关业内人士称,委外机构手上的案件逾期时间相对较长,电话可联率低于50%,电话打通后的接通率会再打折扣,最后能成功联系上的微乎其微。因此后续要想联系上债务人,信息修复非常重要,该法的落地,将进一步加大失联修复环节的风控难度。

传统的电催之路越来越窄,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司法催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相比电话催收、法催的优势在于其合法性和威慑力。这两年,不少机构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采取主动诉讼仲裁的方式,司法催收案件涨势迅猛。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法律诉讼累计超过10万件,涉案总金额达26.05亿元。另据企查查数据,当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涉及的司法案件中,超过90%属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小岸通过某资产处置公司负责人了解到,一些大型的消费金融机构,最近一年内法催案件可以达到5-6万的量,相比同期就很大幅度的增长。

多只“拦路虎”挡道,个人不良资产诉讼其路漫漫

然而,法催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实则其路漫漫且荆棘密布。机构想要起诉债务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法院是否会受理。

一方面,个人借贷纠纷类的案子数量大、金额小,随便一个金融机构一次性拿出几千上万个小金额案子,都可能让法院工作超负荷。在司法资源稀缺的环境下,法院在碰到这类案件时,受理意愿度相对会较低;另一方面,不良资产案件由于其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及证据链的复杂性,案件审理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是立案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很多网络债务在放款时操作不规范,存在相关资料不齐、证据不足等问题,这类案子本身就不符合立案标准。“债权人通过诉讼清收不良资产时, 资料不全是法院拒绝受理的主要原因。对私的不良资产,想要走诉讼其实特别难。尤其是2018年以前的债务,很多都存在资料不全的情况,部分机构证据链存在瑕疵。”

国内一不良贷款委外催收机构负责人告诉小岸,网络贷款使用的大都是电子合同,电子合同的核心是电子签名。2018年公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贷电子合同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定,合法的电子签名必须经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认证。也就是说,2018年前,网贷所签的没有第三方认证签名的电子合同,如果没有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可能会加大案件启动司法程序的难度。

成本高,是司法催收需要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难题。小岸从某消金机构处置负责人口中获悉,对庞大的小额债务人进行起诉,诉讼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与此同时,由于案件金额小,律师代理费的成本也会被相对放大。通常来说,走法诉的催收案件成本,在回款全额的50%以上。如果债务最终无法收回,无疑是又增加了一笔损失。

事实上,由于诉讼的流程繁琐、债权变现周期长等原因,司法催收的成本之高,不仅是费钱,也费时。据业内律师介绍,案件审理一般需要3-6个月的时间,6-9个月走完流程也不少见、有些甚至一年的时间。这期间,大量的诉讼案件可能对债权人的信用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公司的业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损失。

相比高额的成本,最终的执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即使一切顺利,诉讼后判决胜诉,也可能出现借款人失联或借款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最终的催回率为20%左右,一般不超过30%。”

“诉”与“不诉”之间,探索多元化处置的“平衡点”

无论如何,从社会价值和行业影响的角度看,通过合法合规的司法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诉讼不是万能的,但惧诉也是大可不必的。诉讼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一种处置手段和业务方式。很多时候,在“诉”与“不诉”之间,还可以寻找一些新路子。

诉前调解,便是其中一种。一般来说,诉前调解发生在仲裁或者诉讼之前,电话催收之后,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多方协商解决矛盾的处置方式合规性高、而且相对灵活,具有弱化冲突的作用,回款效果更加明显。目前已经开展调解的处置机构向小岸透露,与同期的电催相比,诉前调解的变现效果要高出2-3倍。

这几年,这种调解方式在催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消金案件在启动司法程序之前,会先进行一遍诉前调解,部分资产管理公司还会组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而这隐约有取代传统电话催收的意味。不过,目前个贷不良相关的诉前调解尚不成熟,调解员挨骂也是常有的事。

除调解之外,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催收的智能化、数字化是资产处置公司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自2017年起,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催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批量仲裁诉讼保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各种数字化服务方案等为不良知产处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毋庸置疑,“压力山大”的不良资产债权人,还在不断进行多元化探索,意在通过“人工电催+上门催收、调解+法催+智能催收”等多种处置方式相结的多元化处置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整体回款率及合规性,寻找高收益与低风险之间的平衡点。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