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中国”发布62家信用修复名单 专家:这不是征信修复

信用修复市场依旧火热。

7月2日,“信用中国”网站运营主体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了《关于发布可承担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任务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和《关于发布可为信用修复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第一批)的公告》。

第一批可承担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任务的信用服务机构总共有13家机构入选,名单如下:

第一批可为信用修复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总共有62家,名单如下:

根据公告,名单中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培训证明,将被“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予以采信;

相关信用服务机构应合规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不少于3个学时;

鼓励信用修复申请人主动参加培训,纠正并修复失信行为;

名单中的信用服务机构后续将进行增补和撤除。

对此,消金界向第一批入围信用修复机构的鹏元征信进行求证,相关人员表示,具体的培训计划还在与发改委确认中,确认后会在官网和微信上予以公布。

该人员进而表示,据说发改委给一些金融机构下发了任务,要求找这13家机构培训并拿到培训证书。

实际上,早在2019年2月,浙江省发改委发布的《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主要对失信主体申请修复信用,对整个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然而,不管是今年2月抑或7月发布的关于信用修复的条文,下发机构均来源于地方发改委,而非央行。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修复并不等同于征信修复。相关条文的下发,并不能给市场上所谓的“征信修复”公司洗白。

此前消金界报道了征信修复的典型套路(2000元清洗一条征信污点?银行职员:反正我们行还未真正消除过一笔),指出市场上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很多是在“刷数据”,而现金贷等表外数据,本身就是不合规的;此外,大部分机构甚至为用户提供“再贷款”,并骗取高额培训费、加盟费。不少用户因此交了“智商税”。

消金界了解到,央行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和信息来源均为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以外的信息,央行征信系统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因此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和空间。

如今我们看到,近年来,央行正在逐渐通过一些市场化的征信机构,来满足社会关于征信的需求。

然而,这些信用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对于央行的金融征信究竟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还有待后续研究。

对此,独立研究人员郭大刚表示,个人信贷征信关乎的是金融风险,任何放松或者不严谨,导致的将会是金融系统风险,或者信贷供给不足带来的社会发展滞后。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