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乐信、小赢科技等纷纷入局“新市民金融”赛道

于信贷服务而言,3亿新市民画像正呈现出变与不变的AB面。
 
从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小商小贩到新市民,身份转变,普惠政策叠加,新市民金融的绿色通道开启。在另一面,下沉客群、工作不稳定、缺乏抵押物、资产薄弱等标签,依然被贴在新市民身上,这些标签成为新市民获取传统金融服务时的阻碍。
 
回归第一性原理。若要打开新市民信贷空间,关键在于破解困扰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历史问题,消解怕贷的隐含假设,建立能贷的基石假设,并将其上升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第一性原理,进而推动新市民金融的可得性与可用性。
 
实际上,新市民群体一直是普惠金融下沉的目标,但受获客成本和信用风险等因素影响,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未得到有效满足。银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希望填补新市民金融的供需不均缺口,这也将重塑新市民金融服务范式。
 
科技成为赋能主角。从新市民金融供需两端看,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具有典型的小额分散特征,信用风险较集中,且信用信息量化难度较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轻易触及新市民群体。利用金融机构+数字科技+新市民场景的创新模式,金融机构则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短板,使服务精准触达新市民。
 
“金融科技进化的核心驱动力,就在于填补传统金融机构的获客和风控能力,实现普惠金融落地,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消费金融从业者刘烨(化名)认为,以往的金融服务由于过度依赖线下网点和传统征信风控模式,授信需要融资方提供抵押物并且审批耗时长,服务所覆盖群体也难以实现多元化。
 
模式切换,普惠下沉。为了让征信记录欠缺的新市民群体平等享受到金融机构的普惠信贷服务,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企业以科技破壁,或长于场景获客,或优于风险管理,推动普惠金融向新市民群体下沉。
 赛道渐热
监管层面首提新市民金融概念,庞大的新市民群体有望成为新金融追逐的目标。新市民金融,是一条兼顾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道路,部分金融缺口较大的新市民也能为金融机构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早有布局。从信贷方向看,与新市民金融相关的房贷、经营贷、消费贷,已由不同的金融供给主体向新市民推出。虽然新市民信贷市场整体仍未满足需求,但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平台已摸索出服务新市民的展业路径,这也便于它们在新市民金融市场抓住机遇。
 
「镭射财经」了解到,近期宜信商通贷推出的税金贷是面向新市民的一款小微贷产品,支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企业主或股东申请。这款产品主要通过对小微企业纳税和经营数据的综合评估,为企业经营提供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
 
凭借线上化的展业流程,宜信的小微贷产品能够向全国市县下沉。据统计,此前宜信商通贷的服务客群覆盖全国300多个市、2000+县的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超过70亿元的融资便利。
 
360数科根据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差异,制定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下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帮助新市民拓宽融资渠道。例如,针对新市民在创新创业、个体工商发展领域的需求,360数科集中推出商超贷、供货贷、物流贷等多款专项产品。
 
此外,为加强对新市民的触达度,360数科通过开启绿色双通道,完成了线上与线下模式的深度结合。一方面优先合作伙伴渠道,另一方面加强线下力量,让更多新市民享受到便利化的金融服务。
 
乐信立足消费场景服务新市民金融需求。乐信表示,将立足分期乐、买吖等场景消费产品,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新方式,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连接并服务目标客群,拓宽新市民金融客户覆盖面。同时,加强对新市民融资就业创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小赢科技选择从小微贷方向服务新市民。小微战略启动后,小赢科技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撮合服务,提升小微融资效率。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小赢科技个体户及小微企业放款用户数超过120万,促成个体户及小微企业放款金额超过200亿元。
 
马上消费把普惠金融纳入ESG规划中,聚焦二三线城市等区域的普惠客群,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风控、智能获客、智能营销、智能客服等数字科技工具,以0物理网点的线上服务方式,使消费金融服务触达新市民。
 
中原消费金融表示,创新业务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风控效率,通过多维度数据挖掘、服务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人群,从而有效解决新市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消费金融更好惠及民生。针对新市民可能出现的冲动信贷问题,中原消费金融推出了“贷款冷静期”服务,首次借款用户可享“7天无理由还款”权益。
 
一个确定的趋势是,新市民金融概念热度会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涌入新市民赛道。但新市民群体呈现出的复杂性,决定了服务难度较大,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在应对新市民金融场景时可能会捉襟见肘。
 不可能三角
 
新市民信贷空间将被打开。监管在《通知》的具体内容中,提及加强对与新市民创业就业、安居关联的小微贷和消费贷支持力度,扩大并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新市民安居创业环境。
 
例如,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和信用贷款投放,支持吸纳较多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信贷资金;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为其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
 
前景虽好,痛点一直存在。根据新市民的定义,由于学历不同,新市民群体的金融诉求和信贷资质呈现结构化特征。对于那些具备升级为市民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而言,房贷和消费贷需求较强,并且该群体一般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征信记录和信贷资质相对完整,比较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
 
而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工作稳定性较差,征信信息尚不完善,难以建立标准化的工作和信贷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考虑到风险因素可能将其排在银行零售末端,尤其是一些传统金融零售网络覆盖不到的信用白户,金融需求难被满足。
 
目前,在城镇求职创业的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向银行寻求金融服务时,仍然会被要求提供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社保公积金及抵押物,一旦无法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可能就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触达更下沉的新市民群体,主要系下沉客群的不可能三角所致。
 
新市民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困境体现为规模、成本、质量三者之间的失衡。在下沉、分散、小额、信用风险的新市民语境中,金融机构在缺少征信数据支撑的情况下,一旦提升规模,大幅增加信贷余额,就面临获客成本和资产质量担忧。控制成本和资产质量,则规模难以上去。
 
除了获客和风控上的痛点,新市民金融还面临服务体验难题。银行基于网点和中介的信贷服务,不仅会让用户提交填写大量申请材料,而且审核流程用时较长。对比互联网金融获客、审批、风控的智能化、高速化,传统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验有待优化。
 
科技成为新答案。在破解新市民金融不可能三角难题上,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全流程,为新市民金融提供将本增效的解决方案,这也解答了为什么金融科技To B服务能够崛起。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目的就是延展服务触达能力,高效获客与风控,实现线上化管理,最终促使规模、成本与质量良性循环。
 寻找最优解
生态重塑,是寻找新市民金融最优解的必经过程。
 
根据新市民金融需求端特点,承接新市民金融的生态更倾向于一种科技、场景、数据协同融合的复合生态。当这个生态里的各要素被有机融合和高效配置时,新市民金融的飞轮效应就会出现,并不断反哺生态。
 
数字科技贯穿生态全局。科技可从两方面推动市民金融下沉,其一是辅助金融机构识别新市民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让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融合强相关和弱相关风控模型,实现高效授信决策;其二是提升金融机构与新市民之间的信贷匹配度,改善服务触达和体验,进而增加新市民的金融可得性。
 
马上消费研究院认为,金融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基于数字技术以知识赋能新市民工作与生活的同时,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获取客户的成本,借助与客户互动信息可以更好的进行风控,甚至可以基于建立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逐渐拓展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形成集新市民工作与生活消费为一体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在科技赋能新市民信贷实践上,360数科通过构建关系网络,以知识图谱等形式找出风险点。利用反欺诈和信用风险判断两大板块,有效识别以骗款为目的的个人及组织。此外在信用评分中,360数科利用历史数据作为有监督机器学习的测试数据集,将借贷人群区分为好人与坏人。之后,通过规则条件、用户分层、用分类器将用户做信用分的区分,从而针对性的实施服务策略。
 
乐信通过旗下金融数科业务,帮助金融机构定制针对新市民中各个细分人群的金融产品,提升运营能力,促进交易活跃。风控方面,乐信帮助机构提升风险精细化运营能力,从而提升服务的普惠性,为更多的新市民提供服务。
 
新市民金融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构建并完善新市民征信数据库。包含工商、财务、资产、流水、关系图谱等在内的数据,是搭建智能营销和智能风控模型的基础。在信贷服务嵌入新市民的生活场景时,新市民群体的信用体系也渐趋完善,有助于新市民高效获取其他普惠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企业已开始完善下沉客群的标准化信用数据,丰富新市民征信资产。例如,宜信税金贷的产品设计就考虑到引导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将纳税行为视为重要的信用资产;马上消费帮助新市民建立信用身份证,已经刻画出了较为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为超过650万征信白户创建了信用记录。
 
短期而言,新市民金融受政策红利刺激,各路金融机构入场,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增量效应。但从长期视角来看,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若想从新市民市场中突围,必须直面新市民金融模式下的不可能三角难题,基于数字科技手段织出风险可控、触达延伸、体验优化的生态网。
 
从概念到生态,新市民金融路还很长。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