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租模式”成终极武器? “现金贷”换了“马甲”规避监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火爆,暴力催收、多头共债、以贷养贷、利率畸高等问题时有曝光。“‘现金贷’就如‘切尔诺贝利核冷却池’里的鱼,肥硕而带有些许病态。”有人如是描述。

“回租模式”成终极武器? “现金贷”换了“马甲”规避监管

“换汤不换药”

“在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发后,大多数平台已不再放款,‘现金贷’用户被迫‘上岸’,导致行业出现分化。一些公司开始改良产品,尽量向合规转型。而另一边,一些玩家试图绕过监管。”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涂龙科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

现金贷行业充斥着积分卡、会员卡、天价商品等千奇百怪的方式,但最有创意、最为大胆的就是“回租”。现在已开始做“回租”的平台,多达上百家,在行业中甚至形成了“回租”产业链。“回租”的年利率惊人,普遍比“现金贷”高,为了盈利,他们甚至开始将触手伸向学生群体,上百万的学生用户再次卷入超高利息的“现金贷”中。

“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加强之后,行业内大部分平台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合规,而是如何绕开监管。”涂龙科表示。据了解,这些采取“回租模式”的“现金贷”,通常都取名“回租”、“回购”、“回收”。比如,闪电回购、51回购、蚂蚁回租、乐回租、趣租租等平台。记者在网上仔细查阅发现,为了区别真正的“回租”,这些平台会在图片展示区,放一些借款或者逾期的截图,提示用户自己其实是“现金贷”平台。

当然,租赁也要有租赁的牌照。记者在某中介网查询到,最近融资租赁的牌照价格被热炒,以前一个地区的租赁牌照只要20万元,现在涨到了40万元。据了解,“现金贷”行业产业链逐渐形成,用以帮助行业批量进入“回租”领域。大部分公司不会直接用“现金贷”公司直接搞“回租”,而是重新成立一家公司。这个模式风险很高,可能会被监管机构随时叫停,但许多从业者不想错过这个“风口”。

“回租模式”成终极武器? “现金贷”换了“马甲”规避监管

供图 今日头条

“回租模式”三宗罪

以目前“回租模式”中普遍采取的手机“回租”为例,根据一款名为“奶牛回租”的“现金贷”手机“回租模式”平台的信息显示,以手机作为抵押借1000元,需支付210元的租金,实际到账790元,14天后还款1000元,折算年化利率高达693%。该App由杭州顺兆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下载量超过50万。

湖北齐安律师事务所梅怀东律师认为,“回租模式”存在三大问题:其一,“回租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机制漏洞,以手机回租为例,高于手机价值的放款,使其可能产生大量的坏账。那么,用高额“砍头息”或高额利息来覆盖经营成本与风险,就会成为“回租模式”平台的唯一选择。

其二,侵犯用户隐私。“回租模式”平台在申请前,从用户手中获取了大量的手机加密信息,以苹果手机为例,平台要求用户提供苹果ID账号及密码。平台在催收上也会有一些新玩法。比如,利用用户的苹果ID和密码,直接远程锁手机。

其三,变相回避监管。“回租模式”平台以“回租”、“回购”、“回收”等名义重新注册公司,隐藏于市。另外,绕开各大应用商店对金融类App的严格审核,通过更换App类别,回避层层监管。根据“回租模式”的业务模式、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及资金的最终去向判定,“回租模式”平台及App本质上是部分违法违规“现金贷”机构的“新外衣”,通过花哨的包装及各式新噱头来绕过监管。其固有的主要风险点,例如高息、暴力催收等没有变化,但其在“回租”、“回购”、“回收”的名义下更为隐秘,让监管难度大幅提高。

梅怀东表示,在监管政策出台后,金融行业一定会有一个“逃逸期”,公司会穿上“马甲”让监管者看不懂。但最终,这些野蛮与混乱,种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只会让监管来得更严厉、更具体。

针对现金贷的受害者,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陷入“现金贷”漩涡的人都有几个共性:一是缺乏自制力。他们有的是迫于生活开支压力急用钱,有的是信用卡周转不开,有的是满足购物欲望,也有的是给朋友购买礼物,或给自己买必需品……面对这些平台提供的零首付、免息、分期付款等“诱惑”,他们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二是对自己的还款能力缺乏准确评估。不少借款人对自己的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过度夸大,才导致在“现金贷”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记者 王锐

【延伸阅读】

警惕!现金贷向“回租模式”转型

最早的“回租”跟分期付款有些类似,以手机为例,用户先将手机出售给平台,平台再“回租”给用户。用户每个月付一点租金,就可以租用一部手机。一段时间后,用户可以支付尾款将手机买下来,也可以选择不租,再换一部新手机。

但在现金贷“玩家”的手里,“回租”早已变了味道。“回租模式”,被业内人称为“完美”绕过监管的终极模式。它是如何做到的?

用户先下载现金贷App后,系统就会自动识别手机型号,如果用户要把手机卖给平台,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机价格,在评估中,用户还需提交身份证信息、工作信息、运营商数据、紧急联系人等信息。这些信息都会被录入后台,进行风控审核,通过审核,就会显示手机回收的价格,一般是1000元到3000元不等。评估之后放款。如果平台给手机估价1000元,就会将1000元打到用户的银行卡,然后,再让用户签订“所有权”协议。此时手机的所有权就转移给了平台。接下来,才是这个模式最为巧妙的一步:用户如果想从平台将手机再租回来,若手机估价1000元,“回租”一周后交给平台1200元,相当于1000元是借款,200元就是借款利息。这表面看上去是租赁,但其本质就是借贷。这个模式正在演变成最野蛮的“收割机”。而且很多“回租”平台,在放款之前会扣掉一部分所谓的“评估费”或者“服务费”,而这些费用,其实就是“砍头息”。

使用“回租”的用户,都是什么人?记者了解到,这类人一般是很难从“现金贷”平台再借到钱的用户。多位回租平台的从业者对记者透露,这个行业的坏账率高达40%,甚至更高。由于学生群体的获客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为这些平台青睐的对象。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