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消费金融股权遭转让,司法催收疯狂

中邮消费金融股权遭转让,司法催收疯狂

伴随消费金融市场越来越成熟,资本运作也逐渐成为常态。

近期,上市公司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所持中邮消费金融公司1.1667%的股权,挂牌价格不低于该部分股权对应的经审计净资产,也就是不低于4475.46万元。

对比当初入股时的出资金额3500万,本次股权转让也让海印股份尝到了溢价的甜头。中邮消费金融作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头部机构,从开业以来保持不错的成长性,海印股份在此时清仓转让所持股份,大概率也是为了变现离场。

虽然海印股份是中邮消费金融最小的股东,离场也不会对中邮消费金融造成大的变动,但是海印股也经营小额信贷业务,对同业市场有一定的理解,如此果断转让看似具备高估值的股权,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近年来,持牌消费金融行业资本涌动,无论是增资扩股,还是筹划上市,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在此期间,竞争加剧,消费金融公司的格局和业务时刻面临校正,拥有国有大行股东背景的中邮消费金融也不例外。

清仓转让

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注册资本30亿元,在全国多地设立了营销中心。作为一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邮消费金融股东颇具实力。

中邮消费金融股东包括邮储银行持股70.5%、星展银行持股15%、广东三正集团持股4.5%、渤海国际信托持股3.666%、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5%、拉卡拉持股1.667%和广东海印集团持股1.167%。

身为这次股权转让的主角,海印集团的来历也不容小觑。广东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1991年,早在2008年就于A股上市,是中国500强民营企业。 海印集团业务分为商业运营和金融服务两块,可能正是场景和业务的契合度让海印集团决定入股中邮消费金融。

海印集团商业运营涵盖主题商场、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四大产品线,金融服务方面以海印金控为平台,通过海印互联网小贷、衡誉小贷等载体,主营小微金融业务和消费贷。海印金控旗下已拥有互联网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等牌照。

海印集团能在这次转让中收获颇丰,主要得益于中邮消费金融的业绩表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资产总额340.06亿元;净资产38.36亿元,增幅11.71%;2020年实现净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15.17%。

在资产规模扩张需求驱动下,中邮消费金融也开始对获客、流量另辟蹊径。中邮消费金融总经理王晓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依靠互联网头部公司导流的模式未来将变得难以为继。

在联营合作方面,王晓敏透露中邮消费金融目前重点寻找腰部平台。实际上,一些互联网头部流量平台比较强势,一般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太多话语权,而且它们也不缺资金来源。中邮消费金融寻找与消费金融公司相当的腰部平台,拓展合作相对容易一些。此外,中邮消费金融近期还对外招标老带新营销系统,由此可见,想方设法破解流量和获客难题。

大额法催疯狂

早年间,中邮消金融依靠线下渠道布局,迅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问题也暴露出来。

近两年,消费金融逾期形势加剧,中邮、中银、兴业、北银、湖北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起诉借款人的司法案件数量大增,一封封裁判文书背后代表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积压已久的坏账。

根据企查查平台,当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涉及的司法案件超过90%以上属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其中,中邮消费金融司法催收较为疯狂。

中邮消费金融涉及的金融借款合同裁判文书就超三万份,并把逾期的借款人批量告上法庭。如果借款人逾期不履行法院判决后,法院可对借款人采取罚款、拘留、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等信用惩戒手段。

在判决过程中,法院驳回了中邮消费金融的罚息诉求。中邮消费金融要求借款人以借款利率的1.5倍支付罚息,法院最终认为该罚息利率过高,应该按照最后本息全部清还时止的本金和利息合计金额的5%来计算罚息。

一方面忙于催收,另一方面布局新品,扩大营销推广力度。中邮消费金融旗下的优客贷最长可分36期,目标客群为优质企业客户或中邮消金备案白名单客户。

去年,中邮消费金融新上线了一款名为“加油贷”的现金贷产品,该产品面向18-40岁的客群开放,主要用户群体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作为一款循环贷产品,“加邮贷”额度最高可至20万,息费低于中邮消费金融旗下同类产品。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头部机构为招联、兴业、马上、捷信、中银、中邮,不过伴随消费金融公司格局重塑,势力也开始重新划分。自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行业内出现了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的案例,但鲜有消费金融公司内部合作的情况。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业绩压力下,多各自为战,主要以竞争关系为主,如果单一竞争转为竞合关系,行业格局也可能随之而变。此前,招联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大巨头抱团形成一股强大势力。这对于中邮等头部机构来讲,可能会增添自身突围压力,此外,蚂蚁消费金融等存量巨头入场,势必也会分割市场份额。

消费金融市场虽有潜力,但已告别野蛮时代,尤其对于资产规模百亿以上的中大型机构,声誉风险以及业务合规风险不得不防。银保监会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其中涉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治理、资产质量、业务合规经营。尤其对于头部机构而言,监管的问责力度会更大,去年以来已有招联等机构被监管点名。

中邮消费金融曾主动开展助贷机构、催收机构以及场景合作方的风险排查工作,可见中邮消费金融对风险的担忧。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