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热衷提前还房贷,是情绪驱动还是理性决策?

“提前还了80万房贷,利息少了111万,这不比理财赚钱?”最近,不少人都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提前还房贷的经历。购房时利率高、还款压力大、缺乏投资标的,是年轻人选择提前还贷的关键词。央行此前公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这样的趋势。4月,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此前的2月份金融数据也显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较大的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元。(中新社)

“提前还房贷”,原本是个人基于自己经济状况所做出的财务安排。然而,在社交媒介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提前还贷”行为一再成为热门话题。而在“流量激励”下效仿者众,后续各种“表演性还贷”又层出不穷。于是乎,提前还房贷,越发成为一种“行为艺术”。诸如“真香”“再也不被割韭菜”“从此不给银行打工”的情绪判断,取代了理性的、数学化的损益计算,成为网络上解读此事的主流话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财务观”,即便是同一代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其关于“财富”“债务”和“理财投资”的认知,也发生着剧烈的摇摆。我们看到,仅仅一两年时间,很多年轻人的“财务观”,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极端激进到异常保守,简直判若两人。那些在前些年疯狂“炒基金”幻想暴富的年轻世代,如今却连一点房贷都不想再背。从对自己理财能力的极端自信到极端“不自信”,从根本上影响了此类人群对于“负债端”的安排。

事实上,就普通个人所能获得的信贷来说,“房贷”几乎是利率最低的了。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中位数为5%左右。换而言之,如果有一笔闲钱,只要其理财收益超过年化5%,那么提前还贷就是不合算的。5%的年化收益,其实现难度其实并不大。公募偏股基金以及偏债基金,长期年化都不止于此。再加之复利效应,其资金回报更是可观……一度豪情壮志、“迷之自信”想炒基金赚大钱的那群人,如今却连赚取年化5%收益率的自信都没了,这到底是“大彻大悟”还是矫枉过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呢?

不少年轻人之所以选择“提前还房贷”,是因为在前些年的基金热中“亏钱受伤”。之于此,他们归咎于是基金的问题,而并未认真反思是不是自己投资基金的方法、习惯有问题。须知“提前还房贷”从不是“疗伤治愈”的方式,经济决策不能基于情绪驱动。说到底,负债与还贷决策,还是应该基于对自身资金久期、资金成本,自己的投资能力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的综合评估权衡才是。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