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贷款千万要理性!

近年来,大学生因落入“校园贷”陷阱而引发的悲剧频频出现。近日,南京一大学生因借“校园贷”跳楼身亡的消息传出,再次将“校园贷”推到风口浪尖。

所谓”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一段时期以来,因非法“校园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多部门加大打击力度。2016年4月,教育部与原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更进一步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要求。

目前经过各方整治,虽然校园金融乱象整体上有所缓解,但改头换面的“校园贷”仍层出不穷,一些非法“校园贷”已经成为“校园害”。

校园为何成为网络借贷业务的主攻场所?

在业内看来,目前大学生不断增加的消费开支,已成为“校园贷”生存的土壤。一份市场机构调研发布的《中国“00后”大学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00后”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为2049元,而2008年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不到500元,10年时间,大学生平均生活费增长了4倍。其中,数码产品、就餐、衣服帽子是生活费支出的三大项。

另外,网络借贷的便捷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原因。大学生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填个表格,不需要担保,不需要资质审核,便可以获得小额贷款,还有的网络平台甚至打出“无息”的宣传。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本科以上的学历最多甚至可以申请5万元。相比正规金融机构相对繁琐的借贷手续,网络借贷对于大学生来说变成一件看上去极其“容易”的事。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