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违规电销”惹资本市场争议

平安银行“违规电销”惹资本市场争议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8号通报,《关于平安银行电销实物产品业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例的通报》。

此项通报是关于平安银行与第三方合作电话销售实物产品业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

提到平安银行,就自然少不了要说一下他的老爸:平安保险。

平安银行的诞生起源于他的老爸平安保险的野蛮扩张。

那么,在野蛮扩张之中,平安银行是怎么诞生的呢?

2003年12月29日,平安保险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股份,各占50%股份;

之后,平安保险继续向福建亚洲银行注入2300万美元,使得注入资金总额增至5000万美元,持股率达到73%,并且在2004年2月19日将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2006年年中,平安保险斥资10.08亿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63%股权;并在2006年底持续加股之后,将持股率上升到89.24%股权;2007年6月16日,深圳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2009年平安保险集团持有平安银行的股份比例达到90.75%,更名为平安银行。

俗话说,有个好爸爸,万事不愁。

这可能也是平安银行做事有恃无恐的理由吧。

我们再回到文章最开始讲的关于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通报》。

自2020年以来,监管系统接收到消费者对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电销实物产品业务的举报投诉显著上升,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电销时进行不实宣传、以赠品名义销售产品、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扣划资金并进行消费分期等方面。

《通报》披露,经抽查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60笔电销实物产品业务,其中53笔业务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占比为88.33%。

在违规操作背后,平安银行的业绩表现又如何呢?

根据最新发布的平安银行的业绩数据来看,平安银行的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42%,较上年末下降0.6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生成率1.86%,在疫情影响下仍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

表面上来看,平安银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资产质量表。

那么这份看上去很美的大幅下跌的不良资产率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020年,平安银行计提696.11亿,核销处置了909.36亿不良资产,其中贷款占593.6亿,投资资产315.76亿。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光线的背后是平安银行牺牲利润,增加拨备计提达到的。

尽管表现出来的资产质量可圈可点,但作为一直以高收益高风险著称的平安银行去年新生不良率还在恶化。2020年,银行的总体新生不良率的表现为3.56%。

据了解,平安集团将原有的私人银行客户对平安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输入,才得以实现平安银行私人银行达标客户较上年末增长30.8%的成绩。

而平安集团注入私人银行客户的行为也并非一劳永逸的,2021-2022年平银的私行客户增量将回归常态,彼时平安银行的各项指标或将有所回落。

近几年,平安银行持续进行零售转型,零售客户资产及零售客户均有明显增长。

但是,利润增长的同时,平安银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也面临较为明显的压力。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测算,2020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及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居股份制银行之首。

另外,该行信用卡业务及理财业务的投诉量也较高。

数据显示,平安银行每千个营业网点的平均投诉量也位居股份制银行之首。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平安银行平均每千个营业网点的投诉量分别为3396件、5076.6件和3842.2件。

2021年,平安银行究竟还是否平安?一切尚未可知。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