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无退路!网贷清退转型依然是重点

近日,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加快网络借贷机构分类处置工作推进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网贷整治办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全面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和网贷风险形势。

会议明确,下一阶段要坚定持续推进行业风险出清,将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多措并举支持和推动机构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作为重点,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维护各地经济金融和社会政治稳定。

从今年互金整治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多次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未来绝大多数的网贷平台会退出市场。暂且不论未来的网贷监管试点,从整个大方向来讲,退出、转型依旧是主基调。根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全国纳入实时监测的在运营机构数量已降至427家,比2018年末下降59%;借贷余额比2018年末下降49%,出借人次比2018年末下降55%;行业机构数量、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已连续16个月下降。

也就是说,这427家现存的平台并不未来能够通过监管试点,而这个数量还要继续降低。之前有消息称,北京、厦门等六地区要推行监管试点,但是不管是从平台数量还是规模上,第一批监管试点的数目不会过百,大部分平台还是要转型或者清退。

对于接入或者未接入检测系统的机构,监管也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对于未接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实时监测系统的机构,要限期退出。对于已接入实时监测系统的机构,抓紧核查其按照监管办法和监管要求进行整改的情况。对于不符合金融信息中介定位的机构要尽早劝其退出。各地方人民政府和专项整治工作联合办公室,要严格按照规定审查申请进入试点的机构,落实各方责任。

说的直白一点,没有接入实时监测系统的机构,直接再见。没进入监测系统的,就别琢磨监管试点的事儿了,直接清退再见吧。对于已经接入检测系统的机构,也不是万事大吉,如果仍然不符合金融信息中介定位,就是说你不符合P2P的定义,依然要清退。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也给出了相应转型的方向,与之前不同的是,给出的方向监管所表露出来的更清晰化了。

从今年年初的175号文件开始,监管就表达了网贷的退路,转型网络小贷、助贷、消费金融,再到今年4月网传版的“备案指引”提到了引导网贷平台转型网络小贷、消费金融公司。近期,银保监会相关领导也提出,正在研究和指定网贷平台转型小贷公司。

也就是说,监管还是给了一定的出路。很多“早起”的平台也从今年开始纷纷多层次布局,才用了助贷+网贷的模式,说的直白一点,平台这样做也是“边走边看”,如果未来网贷备案有机会就去选择干网贷,如果助贷或者网络小贷有机会,就去干网络小贷。

然而,目前监管的对于网贷平台的转型给出了更加明确的条件。

支持机构平稳转型,引导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有良好金融科技基础和一定股东实力的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对于极少数具有较强资本实力、满足监管要求的机构,可以申请改制为消费金融公司或其他持牌金融机构。

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第一、转型小贷公司的,必须是之前干网贷没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风险没有暴露。这是一个大前提。再者,有一定金融科技基础,这一点对于大部分网贷平台来讲太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网贷平台本身不具备风控系统和数据库,也没有相关的建设。有的网贷平台比较low,借助于大数据风控公司来做,也就是说你的风控、审核机制、数据库,都不是你自己的,没有自我开发,都是“买”的。

大家可以盘点一下,目前的网贷平台有自主技术的,乐观估计也就20多家,剩下的都是嫁接的别人的技术,或者对风控、线上审核进行服务外包。此前,大数据风控公司爆发风险,同盾、魔蝎等公司也被调查,引起了行业的震动,也对服务外包风控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之前有个观点,未来“廉价金融”越来越难做,金融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有自己的技术。

第二、转型消费金融公司。如果网贷平台能够转型消费金融,起码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消费金融从一定层面上来讲属于“持牌金融机构”。但是监管也提到了“极少数”这个量词,转型消费金融公司,要比转型小贷公司更难。监管还提到了,改制消费金融或者其他持牌机构,资本实力必须要强,所谓的资本实力,不单单是技术,更是要从股东背景、股权构成、资产以及资金上要强于其他的网贷平台。

不用说,我相信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都知道谁能转型消费金融。

最后,清退、转型对于网贷行业来说是大势所趋。对于绝大部分互金平台来讲,已经没有了退路,转型并不是人人都能转,拿牌照更是难上加难。狂欢多年的“互联网金融”,即将落下帷幕。属于“民间金融”的时代,要结束了。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