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莫名受污?两招严防“偷梁换柱式”被贷款!

个人信用报告,相当于详细版本的身份证。

在报告上,可以得知持有人的个人基础信息,如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可以得知持有人的信用行为记录,直观看出持有人何时何地借贷,身负多少贷款产品或信用卡债,看出持有人是否存在经济纠纷等情况;可以得知持有人的征信查询记录,间接了解征信持有人某一时段的经济状况,并判断出该人是否拥有“多头借贷”等情况。

得益于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申贷人的个人征信记录,可以评估申贷人们的获贷风险度,以此作为是否予以放贷的重要参考指标。

由此可见,个人信用报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持有人贷款资金的去与留。

存在用户个人征信记录不良,拥有众多逾期等不良信用行为项,如两年内累计六次逾期,或是连续三个月逾期不还等,都会被当做贷款高风险分子,无法获得贷款资金。

然而,这里存在“致命”的漏洞。

凡是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上的内容,都被当做是征信持有人的记录,无法分辨是否为征信持有人亲为,只要是你的报告上存在污点,那原则上便是持有人的责任,应持有人负责。

这一漏洞,给了不法分子机会。

存在不法分子动歪心思,不如实按照现实情况申请贷款,来一招“偷梁换柱”。多人携手作案,第三方或运用信贷员的身份,在为他人办理贷款业务之时,混入非实际申贷签订材料,利用他人相信专业人士的放心心理,轻而易举得到他人签名,以此将没有关系的他人“摇身一变”成第三方的申贷担保人。

而他人被瞒于担保,不知自己的个人征信已经和第三方有所牵连。一旦第三方用贷不良,存在逾期未还等不良情况,或影响个人征信维持良好,或蒙受经济损失。

或是直接通过非法途径窃取他人信息,以他人名义肆意申请网贷,并转移获贷额度用于私人消费领域,且撒手不管后续贷款偿工作,恶意糟践被窃取身份的受害人的征信。

诸如此类,借用他人名义助己贷款获资,“隔空”让无辜之人征信被划上“污点”的情况,不罕见。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广大用户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严防个人信息口。小编认为,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预防。

方面一,严防个人信息口。
在线上不随意提供查询个人信息的授权,不轻易在非私人设备上登录私人账号,尤其是金融账号。在浏览网页时可选用无痕模式,离开前最好清除网页缓存。
在线下不随意丢放存有个人信息的证件;在申贷过程中对所提交的材料最好标注上仅限用途。

方面二,养成在允许查询个人征信次数范围内,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习惯。
这一举措,通过定期查看是否存在非自己亲为的征信记录来避免长期被瞒在鼓里的情况。一旦发现可第一时间收集相同时间段内的相应材料,以此作为证据到央行征信中心等部门提出异议,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上述便是相关的全部内容,具体以实际为准,希望能对大家带来些许有效的帮助。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