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刷屏!国有大行向城投提供超长期贷款?回应来了

日前,市场有传言称,近期已有部分国有大行开始向符合要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25年超长期贷款,且暂免支付利息。

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位大行知情人士处得到的回应是:“目前没听说这个消息,没接到相关通知。”

分析认为传言可信度不高

业内人士分析,此类传言可信度不高。即使银行要推出一些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措施,也会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各平台不同情况出台针对性措施,应该不太会笼统“一刀切”式地出台一个超长期贷款产品。

那么,这样的传言为何会在市场引发热议?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或与当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备受关注有关。

据了解,根据现行政策,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信用类贷款期限通常为1-3年,抵押类贷款最长可申请至10年。分析人士表示,银行贷款期限的设定是市场化、商业性行为,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控制等多重因素。

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据财政部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不包括隐性债务)余额约37.05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42.17万亿元)之内。

但值得注意的是,局部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尤其是隐性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

所谓隐性债务,是指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隐性债务更多体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怎么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如何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是目前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

化解地方隐性债务亟需解决

部分省份在调研中发现,债务问题已成为摆在部分地方政府面前重大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受制于财力水平有限,化债工作推进艰难,仅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有效解决。

在7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财政部部长刘昆谈到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4项内容:

一是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二是督促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政策措施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降低风险水平;

三是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约束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充分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量力而行开展项目建设,严禁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脱离当地财力可能的项目;

四是对新增、少报漏报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

董希淼认为,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问题,一方面,要以时间来换空间,通过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逐步压缩债务、化解风险;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银行一起协商找到解决对策,要因地制宜。一个平台,一个对策。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