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P2P!你我贷网贷业务清零 出借人本息均已兑付

2020年11月10日,美股上市公司嘉银金科(JFIN.US)旗下网贷平台你我贷发布网贷业务清零公告。

公告称平台已完成所有网络借贷存量业务的化解工作,目前在贷余额已经全部清零,所有出借用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均已得到兑付。你我贷表示,网络存量业务的完全化解标志着公司自此告别P2P业务模式,母公司嘉银金科已彻底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

10月曾发布提前结清公告

10月20日,你我贷曾发布提前结清公告,表示平台为了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关于P2P平台压降退出的指示精神,计划在近期对未到期的原服务进行提前结清。提前结清时,系统会按出借人实际持有天数核算利息,并将相应本金一起返还至出借人存管账户内。

公开信息显示,你我贷为美股上市公司嘉银金科(JFIN.US)旗下P2P平台,由上海你我贷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平台上线于2011年6月,注册资本为5.5亿元(实缴),法定代表人为严定贵。截至今年11月,你我贷已运营超过了9年的时间。2019年5月10日, 你我贷母公司嘉银金科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代码为“JFIN”。

完成清退获得用户点赞叫好

此前,你我贷发布提前结清公告后,获得用户点赞支持,被很多用户评论称“良心平台”、“有担当”、“平台非常暖心”、“选择你我贷比较幸运”等。在行业大清退环境下,像你我贷这样能够完成兑付的平台确实赢得了用户的支持。

还有用户表示,对平台来说,产品提前结清,继续无风险消化存量。一方面,存量清零,平台将彻底去撕掉P2P标签;另一方面,伴随着机构资金占比的大幅提升,目前嘉银金科所有的新增贷款都来源于机构资金,嘉银金科在向机构资金为主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以上两方面结合,标志着平台彻底转型成功。

机构资产占比近100%支撑转型

资料显示2019年“三降”监管政策后,嘉银金科一方面积极适应新的监管需求,主动收缩了贷款规模,由个人助贷导向逐步过渡到机构助贷导向,向金融科技转型,另一方面提高精细化运营,提高业务盈利能力。从今年上半年两个季度看,转型成果显著。

根据9月初你我贷母公司嘉银金科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嘉银金科二季度促成贷款金额22.3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净利润4111万元。此外,财报披露,其二季度机构资金占比已达到98.6%,机构合作服务费1.596亿元,环比大增107%。

经过一年的业务转型,嘉银金科机构提供的贷款资金已占到近100%,成功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拥有数十家持牌机构合作伙伴的金融科技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嘉银金科缩小贷款规模,促成贷款金额22.38亿元,同比下降55.7%,其中机构资金占比达98.6%,去年同期为零,而相比于第一季度提升了71.7个百分点。且从四月起,新增资金中机构资金占比达100%。可见,嘉银金科正是凭借自身行业地位以及资源优势,满足监管的同时,迅速实现了业务转型。在财报中公司创始人及CEO严定贵称,将进一步扩大和分散机构资金来源,继续致力于降低资金成本,为未来的业绩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借贷领域风险持续收敛

在年初的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2020年要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网贷平台的出清工作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今年监管的工作重点。

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透露,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整治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风险,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市场出清。郭树清表示,网贷平台的监管经历了很痛苦的阶段,现在走到了根本性的转折阶段。过去一度网贷平台最高的时候有五六千家,现在到6月底只有29家在运营,可能到今年年底,专项整治工作就会基本结束,转入常规的监管。

9月14日的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在运营网贷机构15家,比2019年初下降99%;借贷余额下降84%;出借人下降88%;借款人下降73%。机构数量、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已连续26个月下降;10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形势根本好转。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至9月末的6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7个月下降。照此趋势,始于2017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将在今年完成网贷平台的出清。

除了你我贷之外,拍拍贷和京东数科等也完成了网贷存量的清退工作。10月12日,拍拍贷在官网发布公告称,自互金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拍拍贷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截至2020年9月,拍拍贷在监管指导下,基于保护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利益的原则,已经完成存量业务的清零和退出;同样在10月,京东数科在科创板上市首轮问询函中,针对公司股权结构、业务、治理与独立性、风险因素和合规性等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复说明。同时,京东数科还在回复中披露,共有三家子公司因申请备案试点资质曾从事P2P业务,三家主体均不再从事P2P业务,且存量业务均已结清。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